提起引火归元,中医者都能想到“肉桂”,但事与愿违,临床使用肉桂引上越之虚阳下行时,不仅没有效果,反而加重虚阳上越。
先了解一下什么是引火归元,“引火归元”是治疗虚阳上浮证候的方法。“火”,指肾中之阳,又称“命门之火”,本是人体生命的根本动力,应该安稳地潜藏在肾脏,以温煦全身脏腑。
当肾阴亏虚时,会导致这“命门之火”失去根基,不安于本位,反而向上浮越。或肾阳本身不足,肾阴相对过剩,肾阴会占据肾阳之位,逼迫肾阳上越。这时候就需要引火归元。
“引火归元”,就是通过使用特定的药物,将上浮的虚火引导回它本来的位置(肾中),使其重新发挥温煦作用,从而达到“上焦不热,下焦不寒”的平衡状态。
辨证论治:
虚火上越是标,本质是肾阴或肾阳不足,治法上不仅要引导虚火下行,更要根据病机滋补肾阴或温养肾阳,从根本解决问题。
1.引火汤,滋阴降火,引火归元,用于肾阴亏虚,虚火上炎型,有明显的上热症状如咽喉干痛(但颜色不红或淡红)、牙龈肿痛、心烦、失眠、多梦等,又有下寒,如腰部感觉酸软无力、发凉,膝盖冷痛,手脚冰凉,尤其冬天更明显,晚上起夜次数多,小便清长,男性阳痿早泄,女性宫寒不孕,大便稀溏,舌质淡或红(这是一个关键矛盾点),但舌苔是白的。也可能舌根部分苔白厚(下寒),而舌尖红(上热)。脉象多沉细或浮大无力。重按则空虚,表示本质是虚的。方药:熟地12g、巴戟天12g、茯苓12g、麦冬15g、五味子10g。加肉桂1-3g,方解:熟地大补肾阴,滋水以涵木潜阳;麦冬、五味子助熟地滋肺肾之阴,敛气降火,五味子能将上浮的阳气收敛回肾中;巴戟天温补肾阳,但性质温和。此处用它并非单纯补阳,而是“阳中求阴”,更重要的是作为“引火”的向导,将上浮之火引回命门。茯苓健脾渗湿,防止滋腻药物碍胃,若舌苔白腻,可用至30g。肉桂作为药引引火归元。该类上炎之火多偏于心肺,麦冬、五味子既能滋心肺之阴,又能清火,质实有下沉趋势,可携热下行。
2.封髓丹,原方用于肾阴不足,相火妄动,夜梦遗精。笔者常用于虚火上炎导致反复口腔溃疡,舌尖红,舌苔白腻者,方药:黄柏12g、砂仁6g(后下)、生甘草10g。有患者反复口腔溃疡5年,服用原方6天后,症状明显减轻,后巩固6天,至今未复发,黄柏既能滋肾阴,又能坚阴,使肾阴固守,砂仁化湿,能培土,用土灭火,甘草既能清热,又能调和。若阴虚较重,口干、口渴、便秘,舌红少苔,给予三才封髓丹,方药:天冬12g、熟地黄12g、生地12g、党参12g、黄柏12g、砂仁6g(后下)、生甘草10g。
3.交泰丸,用于心肾不交,心火偏亢,肾阳不足导致的心烦失眠,心悸不安,下肢不温,口舌生疮等。是“引火归元”最经典的代表方。方中黄连大苦大寒,清泻心火(上部的热);肉桂辛甘大热,温补肾阳,引火下行。两药合用,一寒一热,使心肾相交,水火既济,浮火自降。笔者常用黄连6g、肉桂1-3g,加川牛膝12g引火下行,助肉桂引火归元。
4.通脉四逆汤,回阳救逆,引火归元。用于肾阳虚衰,阴盛格阳型(真寒假热),下寒非常严重(如四肢厥冷、完谷不化),同时出现面色浮红、烦躁不安等“假热”之象。舌质淡胖,苔白滑。方药:附子、干姜、炙甘草。方解:附子大辛大热,温肾助阳,破散阴寒,为回阳救逆第一要药。干姜温中散寒,助附子增强温阳之力。炙甘草调和药性,并能制约附子、干姜的燥烈之性。此方通过大补元阳,驱散阴寒,使被格拒在外的浮阳得以回归本位,属于“回阳救逆”法,是另一种形式的“引火归元”。多用急症,临床急症常用参附注射液辅助治疗阴生阳脱证。
5.金匮肾气丸,用于肾阳虚衰,虚阳上浮引起的腰膝酸冷、小便不利或反多、下肢畏寒,同时又伴有咽干、烦躁、面部发热等“上火”症状。方药:干地黄24g、山药12g、山茱萸12g、泽泻9g、茯苓9g、牡丹皮9g、桂枝/肉桂3g、附子3g。方解:在滋补肾阴的“六味地黄丸”基础上,加入少量附子和桂枝(或肉桂)来温补肾阳,微微生火,意在“阴中求阳”。这少量的温阳药就像“向导”一样,将浮越的虚火引回命门。咽干、烦躁、面部发热者,加麦冬15g滋阴清热效果更佳。当肾阳极度亏虚时,也会导致虚阳浮越,可用右归丸纯补。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炒股平台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